20世紀30年代,中國第一次遭遇大學畢業生失業潮。
當時的中國進入非常時期,本國政局動蕩,又值世界經濟危機爆發之際,西方國家向中國轉嫁經濟危機,民族經濟受到沖擊,社會吸收大學畢業生的能力大幅降低。1933~1934年,全國高校畢業生總數為15200余人,其中2000余人待業。
75年后的今天,這個失業數字擴大了數千倍。
數據顯示,近兩年沉積的未就業高校畢業生約有480萬人;隨著2009年全國611萬人從高校畢業,待就業高校畢業生將臨時超過1000萬(林細蓮《當前大學生就業難的分析及應對措施》)。
——這個數字約等同于中國高校擴招之初、1999年全社會所有擁有大學畢業文憑者的總和。那時,全國各類高校待就業畢業生還不到30萬。而目前,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發布的《中國青年權益狀況報告》顯示,中國高校畢業生待業率已達到15%左右,遠高于社會平均失業率。
造成這一現狀,最直觀的原因便是自1999年開始的高校擴招。
根據2009年11月9日教育部網站發布的消息,全國普通高校由1998年的1022所增加到2008年的2263所,增長比例超過120%。其中,地方高校由1998年的759所增加到2008年的2152所,教育部直屬高校的數目則銳減——這是高校大量合并所致。地方高校本專科在校生數由1998年的225.8萬人增加到2008年的1850.5萬人,增幅達8倍之巨。
從招生人數變化的曲線看,1998年之前,全國高校每年招生數目基本上呈緩慢增加趨勢(剛剛恢復高考之后的幾年,無論是報考人數還是錄取人數,有幾年數字是逐年遞減的,究其原因,是因為十年文革導致大量等待高考的知青、同時當時的大學處于“清空”狀態,允許知青們在最初幾年被“釋放掉”)。1998年的招生人數為108萬,1999年擴招比例高達47%,達到160萬。其后三年分別以25%、17%、10%的速度增長,到了2009年,高校招生人數已達到629萬人,幾乎達到1998年招生人數的6倍。
大學擴招,全國從最初5%的毛入學率一躍到目前的27%,高等教育的規模發生了歷史性變化,在短短10年中,“大眾化教育”取代了“精英教育”——事實上,早在2002年,中國用了三年時間就完成了高等教育進入大眾化發展階段的目標。而這一變化,西方國家一般要用20~30年,甚至更長的時間。
高等教育體制改革,十年大躍進,帶來的好處是接受過高等教育的人數比以前多多了;帶來的問題,則不僅僅是畢業生失業率的上升,更有教育資源分配更加不平衡、高校的腐敗滋生等等。
據悉,教育部門已經在做2009到2020年的規劃,本刊期望本組文章能對未來高教帶來借鑒和參考意義。■
武大諸多問題或許正是自2000年合并組建以來才開始醞釀,只是種種潛藏的問題直到2009年才悉數爆發出來而已
武大落寞
《科學新聞》(中科院主管)記者 孫滔(發自武漢)
武大人一直喜歡將自己校門上的6個大字自左向右倒著念出來:“學大漢,武立國”,在朗讀聲中,武大人會感到一股大氣和威武。今年60年國慶慶典上,湖北“鳳舞九天”彩車電子屏上還有幾秒鐘顯示了這個校門牌坊,這讓很多武大人念念不忘。
但武大人的心情在2009年是注定沉靜不下來了。
不光是在媒體曝光的一系列負面新聞讓武大人顏面無光,武大人感受到的是更多的失落。教育部在今年11月悄然啟動“珠峰計劃”,即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試驗計劃。據悉,有11所名校列入該計劃,但武大未被列入。“基礎學科堪憂”的想法一度在武大人的心頭縈繞。
珞獅北路高架橋工程殘局還矗立在武大門口,該工程的些微動靜都使得武大人擔驚:在這場對外較量中,武大完敗是遲早的事。
還讓武大人揪心的是,有傳言說哲學系著名教授鄧曉芒要離開武大到華中科大去。
就在武大今年的116周年校慶前后,生命科學學院西面的廣場上新樹立了一方大石頭,上面刻著顧海良手書“止于至善”4個大字。有武大人猜測:是不是這個地方放個大石頭風水好,可以把武大的晦氣震一震啊??更有武大人傳言:“這么一塊破石頭花了40萬,運費5萬……?”
沉淪,這個字眼總會不時出現在武大人的心頭。至少在一部分武大人看來,他們的這種沉淪,是從武漢大學十年前的合并、膨脹開始的。
合并
武漢大學的四校合并與“985工程”有關。
1998年的北京大學百年校慶上,教育部領導提出了以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為主旨的“985工程”。最初只有北大和清華確認為要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并且兩校分別獲得教育部18億的撥款額度。之后在1999年間,南京大學、復旦大學、上海交大、西安交大、浙江大學、哈工大和中國科技大學也先后進入“985工程”,并獲得9億~14億元不等的各級經費支持。
這個時期一些重點高校按捺不住了。在湖北省,當時的武漢大學和華中理工大學顯然是“985工程”可能的入選者。據多方考證,湖北省有意促使兩校合并,以便有更充足理由入選“985工程”。
武大和華工有著血緣關系,武大的校史中寫道:1953年,工學院從武漢大學分出,成立華中工學院(現華中科技大學)。但雙方最終由于各種利益問題未能達成一致。
爾后,武大聯合武漢水利電力大學、武漢測繪科技大學,同時試圖邀請同濟醫科大學加盟,但醫學實力強勁的同濟醫科大學因為不愿武大人來掌控(原同濟醫科大學是原武大醫學部和同濟醫學院合并的,在2000年之際,原同濟醫科大學是由同濟分支掌權,他們不愿意看到武大分支掌權。武大前校長劉經南語),所以同濟醫科大學投奔了華中理工,成為了今天的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
2000年8月2日,原武漢大學、武漢水利電力大學、武漢測繪科技大學、湖北醫科大學合并組建成新的武漢大學。任心廉、侯杰昌分別任校黨委書記和校長。
原華中理工大學、原同濟醫科大學、原武漢城市建設學院和科技部干部管理學院也于是年合并成立了華中科技大學。
兩校均于2001年2月份同時進入“985工程”。不過兩校得到撥款并不同。武漢大學得到教育部撥款4億元,同時加上湖北省撥款4億元共計8億元,而華中科技大學得到教育部3億元、湖北省3億元共計6億元撥款。
合并后的武漢大學囊括了文學、法學、理學、工學、農學、醫學、歷史學、經濟學、管理學、哲學、教育學等11大門類,當年武大有3500余名專任教師,在校學生4萬余人,其中研究生6000余人。
原武漢大學校長劉經南在今年3月接受《科學新聞》采訪時表示,武大學科更綜合,武大的文化理念是比較放得開的,這可能對同濟更有利,“他們(原同濟醫科大學)后來也有點后悔”。
攬才
武大確實為了四校融合付出了不少努力。這從出身原武漢測繪科技大學的中國工程院院士劉經南于2003年出任武大校長可以看出一些端倪。
時任教育部副部長的張保慶在2003年7月22日劉經南接任校長的大會上表示,社會各界對武大寄予厚望,武大要謀劃發展。張保慶特別提到武大要加強團結。劉經南也表示,將以提高武大的綜合實力為目標,把武大辦成中西部最好的大學。
就在同一天,教育部同時決定:陳昭方教授任武大常務副校長。
劉經南在接受《科學新聞》記者采訪時曾表示,“我心中有一所理想的大學”。他說,老師應該在穩定和諧的環境下進行教學和科研,不需要為吃喝拉撒等雜事俗事發愁。
劉經南特別提到行政系統龐雜的問題,他說2006年武大行政機構精簡了20%。不過他說這是個“螺旋式精簡”的過程,即:精簡后又膨脹,膨脹后再精簡。
2004年12月,武漢大學以百萬年薪面向全球招聘國際軟件學院和生命科學學院院長,據稱有海內外30多名優秀學者前來應征。這在當時是高等教育界的一條重大新聞。
這次招聘中,武大校友周懷北出任武漢大學國際軟件學院院長,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長江學者計劃特聘教授舒紅兵也上任了武大生命科學學院院長。
但這項大手筆招聘秀并沒有延續下去。劉經南表示,2004年和2005年新進人才較多,并且很大一部分是校外的。但是“一個程序玩熟了,就會發現仍有漏洞”。劉經南提及,2007年和2008年的招聘,很多院系就不去努力向全球公開招聘過程,又只聘用本單位人了。
值得注意的是,2005年武大隆重請來張在元接任城市設計學院院長,這一舉動是與武大合并和擴招環環相扣的。
武大的城市設計學院(原城市建設學院)是由原武漢大學、武漢水利電力大學、武漢測繪科技大學的建筑學專業、城市規劃專業于2000年12月合并組成。2003年,工業設計、藝術設計專業又先后并入。這時城市設計學院的建筑專業還沒有通過國家專業評估,武大城市設計學院委書記張龍根曾對媒體解釋說,“張在元有個外號叫得獎專業戶,學校聘他就是看中他在國際上的一些影響,他的視野也相當開闊。”
時任武大校長的劉經南三請張在元,甚至通過前校長劉道玉來說服張在元回到武大。2005年,張在元作為引進人才回武大出任城市設計學院院長。
至于2009年發生沸沸揚揚的張在元“解聘門”事件,則是后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