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教育部前新聞發言人、語文出版社社長王旭明稱:2020年,我們的高考體制改革應該能有一個本質的變化。如果我們各項工作到位,我們的各項措施能夠有保障,我們各個部門齊抓共管,我期望2020年的時候,能夠取消全國統一高考,代之以更加多樣化的、更加便于人們選擇的各種類型考試。(1月11日中國經濟周刊)
希望十年后取消高考,并改變現有教育積弊及固有模式,是每一個國民的期待。然而,十年后的社會發展方向是誰能預測的準的?以中國本土何時得諾貝爾獎為例。在十年前諾獎公布后,楊振寧博士就聲言中國本土將在二十年內得獎,十年后的今年,老爺子依然稱:“我覺得在20年內,中國本土包括香港、澳門一定會有諾貝爾獎級的科技成果出現”。我們不懷疑楊振寧博士以及教育部前發言人王旭明的良苦用心,但事物的發展變化有諸多不可預測性,預測高考在十年后能否取消,其實就和預測我國本土什么時間得諾獎一樣,根本就沒有可預測性。
再回到究竟應該不應該取消高考的問題上來。取消高考的前提必須是建立在高校資源極大豐富的基礎之下,這是一個勿庸置疑前提。因為,高考的目的就是選拔人才、給人才提供一個競爭上大學的平臺和機會。如果高等教育完全普及,當然就基本不存在和不必要實施高考。問題是,什么時間、什么時候中國能讓高等教育資源普及?十年能行嗎?按照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速度,十年內讓全民普及高等教育幾無可能,就目前西方發達國家來看,遠遠比我國發達也沒到全民普及高等教育的時代,更何況我們呢。
其二,取消高考就意味著高校自主招生完全步入現實。但從目前社會發展狀況來看,社會公眾道德自律意識、法律意識不健全,如果一旦將自主招生權完全下放各個大學,那么,或將真成為一場“不公平、充滿腐敗”的災難。因為,短短十年的時間,我國完全構筑成一個人人遵守法紀、人人講究誠信的社會,將是極難完成的任務。
從社會發展現實來看,我們并未探索和走出一條取消高考制度的另一條道路。無論是一些地方的“3+X”、“3+2”高招模式還是其他,本質上仍然是在大的高考指揮棒下的運作。我們或者“痛恨”高考機制帶來的僵化,或者也痛斥其已經帶來對人才創新上的扼殺。然而,在沒有一個完全科學的替代機制之前,即使十年、二十年,高考取消依然還是空話。如果解決不了這些深層次的矛盾與問題,提前夸大取消高考的社會功能、以帶給人表面上的狂歡與欣喜,都是不負責任的,也難免淪為一場忽悠。
我期望2020年的時候,能夠取消全國統一高考,代之以更加多樣化的、更加便于人們選擇的各種類型考試。教育部前新聞發言人、語文出版社社長王旭明在接受《中國經濟周刊》采訪時如是說。
高考制度取消之后,誰堪作為合格替代者?自主招生嗎?推薦入學嗎?高考作為公平錄取考生的最有效手段,一旦取消必然是一個災難。特別是在現有整齊劃一辦學模式下,自主招生仍存在嚴重誠信不足,盲目取消高考將會使教育公平底線崩潰殆盡。
真正的問題,不在于高考是否統一,或者是在全國統一還是在各省統一;而應該是在統一的考試制度面前,讓學生和高校擁有更多自由選擇的權利,從而讓“統一”只意味著考試含金量,而不意味著只有一次機會。
當前教育改革的最大問題,不是取消統一的高考,而應該是取消統一的辦學。統一高考是保證教育公平的必要制度,需要的只是完善;而統一辦學不僅是應試教育的罪魁禍首,也是教育落后與人才浪費的根本原因。
教育的政府壟斷和行政管制,是嚴重影響教育發展的關鍵問題。教育行政部門直接掌握著學校領導的任免,高校校長主要是官員而不是教育家,此外,從教材選擇、教學安排到考核評估,更是有一套完全統一的要求和辦法。在這樣的集中行政管制之下,無論官辦學校還是民辦學校,都不可能出現與應試教育不同的辦學模式。
對于2020年的教育發展,我的期望是:統一高考得到根本完善,統一辦學得到徹底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