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2009年是民辦高等教育的‘拐點’年。”受到金融危機的沖擊,民辦學校生源不足、學生就業受到影響,很多民辦高校都遭遇發展困境,民辦高等教育轉型迫在眉睫。
民辦高校招生人數平均下滑50%
“學校普遍感受到了招生的壓力,個別民辦高校陷入難以為繼的困境。有的民辦學校招生量只達到前一年的60%至70%,原先能容納6萬學生的某大學城,2009年只招到3萬人。”在論壇上,來自西安外事學院的黃藤院長一語道破民辦高校目前的發展困境。
而據主辦方提供的數據顯示,2009年民辦高校普遍遭遇招生寒流,眾多高校的生源數量和質量都受到很大影響,新生數量平均下滑40%至50%。
與公辦高校有財政補貼不同,由于民辦高校基本上依靠收學費來維持學校正常運轉,生源減少直接影響到學校收益和發展,很多民辦高校開始縮小辦學規模甚至停辦。在河北省廊坊市的東方大學城,30多所民辦高校已經銳減到了十幾所。
事實上,民辦高等教育歷經多年發展,已進入到一個轉型期。一方面,近年來民辦高校規模不斷減小。據了解,從2002年至今,我國民辦高等教育在校生人數從140萬人下降到92萬人。另一方面,民辦高校進入了兩極分化、優勝劣汰的階段,民辦高校數量已從2002年的1202所減少到目前的866所。
政策缺乏是民辦高校受困原因之一
民辦高校招生為何出現萎縮現象?有的民辦高校表示是因為許多學生回去復讀了;而有的高校則說,受金融危機的沖擊,家長覺得民辦學校的費用太高,畢業后還不一定找得到工作,因此就沒有讓孩子繼續讀書了。
北京一所民辦高校的負責人則表示,高考(論壇)生源減少、普通高校擴招等,是導致民辦高校生源減少的客觀背景。據了解,2009年全國參加高考人數1020萬,比2008年減少40萬人。而教育部公布的2009年全國高招計劃錄取率接近62%,比2008年提高了5個百分點。一方面是考生人數的減少,另一方面是高考錄取率的提高,這都導致了民辦高校生源的萎縮。
不過,也有與會代表認為,金融危機是導致民辦高校遭遇招生寒流的重要原因,但卻不是根本原因,此次困境是民辦高校長期積累弊端的總爆發。民辦學校定位不準、招生惡性競爭、教育質量不高、辦學特色不明、人才培養模式缺乏創新,學生就業能力倍受爭議等等,在歷數民辦高校諸多發展弊端的同時,與會代表還指出,國家政策支持的缺乏也是導致民辦高校面臨困境的主要原因之一。
有專家指出,民辦學校在辦學經費資助、用地、人才待遇、社會保障等方面得不到強有力的支持,再加上我國教育公益事業發展較慢,民辦高校得不到足夠的社會捐贈,使得民辦高校長期處于弱勢地位。
提高質量是民辦高校轉型的核心
為了破解民辦高校遭遇的困境,促進民辦教育成功轉型,在此次論壇上,與會代表各抒己見,期望共商對策,抱團取暖。全國人大教科文衛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王佐書認為,在這樣一個遭遇寒流的背景下商討民辦高校發展機遇與挑戰具有特殊的意義,它可以更加明確現階段民辦高校發展的策略,從而推動民辦高校最優化地發展。
黃藤認為,從宏觀上看,我國民辦高校的共性發展戰略,應該是科學合理的多樣化定位,多元化發展;各民辦高校在不同的發展階段,根據自己的特點,結合自己的優勢,確立不同的辦學理念,選擇不同的培養目標與規格,進行不同的發展定位。
也有代表提出,民辦高校在轉型期,要在合適的規模下轉向提高質量的內涵建設上來,質量應當成為其發展核心,這是民辦高校必須面臨的理念上的轉型。首先,應當更加主動適應社會需求,及時拓展學科專業;其次,適時調整培養目標與規格,對課程教材、教學方法、組織形式與實踐環節進行改革;再其次,要加強社會實踐能力的培養,使學生擺脫“實踐操作薄弱”甚至“教育內容空白化”的狀況;最后,形成民辦高校內部的質量評估和監控機制,促進民辦高校的自律發展。
北京城市學院副院長陳寶瑜則提出,應刻不容緩地把培養知識型人才的傳統模式轉移到培養應用型、職業型、多樣化人才的教育定位上來;盡快建立把終結性考核與過程性考核結合起來的學業綜合考評制度。
與會代表還認識到,走出民辦高校的發展寒冬,2010年將是極為重要的一年。民辦教育應當繼續堅持滿足廣大人民群眾多樣化的教育需求的角色定位,在改革與發展中尋求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