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新聞介紹,這個周末考試很忙。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五高校首次進行聯合自主招生筆試,與北京大學、香港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三校首次合作的自主招生考試,以及東南大學、河海大學分別進行的自主招生考試,等四大考試陣營同一天進行“優秀生源爭奪戰”。當天,有來自全省各地的1萬多名考生走進考場。
看了這條新聞,我有個感覺,什么事到了咱們這就變得極富有中國味了,自主招生考試如果按照這個思路繼續下去,我想用不了多久下個“高考”就會誕生了。
長期以來人們對高考制度指責最多的地方無外乎,認為一考定終生,唯分數論英雄,容易埋沒人才,讓那些有特長的學生,或者是考試失常的好學生喪失掉升學機會。但,我覺得這還不是問題的關鍵,高考制度最大的毛病應該在于,它的選拔機制其實不是以學生為中心,而是以學校為中心。
要驗證我的說法也很簡單,大家不妨可以看看高考之后各個大學公布的投檔線,是不是投檔線的高低跟每所大學的實力排名基本上差不多。北大清華他們的分數線一定是最高的,而像南大這樣的學校,在分數上始終會和前兩所高校保持相應的距離。
說白了,所謂的高考,不就是各大高校在“割韭菜”嗎?越好的學校就擁有優先“切割權”,而且割到的“韭菜”永遠都是最上面最新鮮的,而學生只不過是按照學校定下的標準,自己去投其所好。
本來,實行自主招生是有可能解決這個問題的,它讓學生去選學校,而不是被迫地讓學校來選擇自己。可是,顯然事與愿違,所有名校都在把自主招生看成自己“掐尖”,招徠優秀學生的另一捷徑。不僅名校要搞合縱、連橫,自設統考,而且還要選在同一天競技,這樣做的好處是,可以逼著好學生在考試前就作出選擇。不過,大家想過沒,連高考都實行考后填志愿了,為何自主招生卻要讓學生考前做決斷?
在人家美國,一個考生參加完“高考”可以收到若干個高校寄來的錄取通知書,究竟會上哪所,全由學生自己說得算,反倒是學校成了被挑選者。在這樣的選拔制度下,那才是真正做到了以學生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