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課程、熱門專業不一而足 通識教育、連讀模式應運而生
高校專業調整,一場持久戰
大學生們在為找工作發愁,金融危機下的美國高校正紛紛采取對策:托馬斯學院對學生打下了找工作的包票,如果畢業后6個月找不到工作,可回校讀書,學費全免,或由學校支付一年貸款;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學取消了哲學系;密歇根大學砍掉了式微多年的美國研究與經典著作研讀專業;在“英語應用”的課上,學生們閱讀《推銷員之死》并學習社交、寫簡歷以及如何順利應付面試。
甚至在入學之前,學生以及家長們就在盤算投資回報的問題,特別是上大學的成本這么高時,專業和就業之間的捷徑在哪里?回答此類棘手問題的壓力迫使大學從招生辦公室到就業中心都必須作出改變。而讓大學管理者擔心的問題還有,假如學生們過早進行專業學習而忽視基礎學科,他們會把注意力只放在挑選所謂的最佳專業上面,從而失去發掘自己真正潛能的機會。
美大學為就業調整專業
“你打算憑你的專業做什么?這樣的問題令人發瘋。在經濟緊縮之時,人們對專業要求更多。”德州大學文科教授布魯克斯說。
加州大學對40萬新生的調查顯示,在1971年,37%的學生認為財富必不可少,而73%的人更關注的是建立有意義、有價值的人生。但到了2009年,情況發生了逆轉:78%的人將財富作為人生目標,只有48%的人追求實現人生價值。于是,很自然地,商業成為過去15年來最受歡迎的課程。公共衛生領域的專業也在激增,許多研究機構建立環境科學系。新的世界格局下,大學開始增加漢語和阿拉伯語方面的專業。2002年以來,密歇根大學學習亞洲語言的學生增長了38%,而法語專業學生減少了5%。
在上一代人看來,收縮古典課程或哲學課程是不可思議的。偉大的思想被看作是高等教育的基石,但如今,隨著預算的收緊,攻讀這類學科在某種程度上成為一種奢侈。去年春天,路易斯安那大學討論是否取消哲學專業,因為該專業過去5年間平均每年只有3.4名畢業生,2008年更是“顆粒無收”。
在密歇根大學,隨著經濟衰退的到來,就業市場受到特別的關注。科爾曼校長表示,5年前,10%的學生(約600人)高中時就學習商業課程,這促使大學推出了100門創業類課程,包括“金融杠桿研究與商用”和“創業實踐課程”。明年,學校還將對創辦高科技公司的學生授予碩士學位。科爾曼說:“我們盡力讓學生掌握分析工具、收集并分辨信息。我們教他們怎樣進行辯論,證明自己的觀點,進行選擇。”這些技能是商科一向引以為豪的,但現在他們得拼命解釋這和就業、薪水之間的必然聯系。
國內專業調整變化不斷
關注“專業”和“就業”之間微妙關系的不止是深具市場頭腦的美國大學。在最近召開的2010年上海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推進會上,上海市教委就明確表示,畢業生就業狀況將作為評價高等學校辦學效果的重要指標。今年,將加大高校專業調整力度,對就業率持續下降的專業采取相關措施。
和歐美國家歷經數百年發展、日趨完善和成熟的高等教育體系相比,“專業調整”可謂近幾十年來中國大學發展的主旋律之一,這從近30年來專業數量的戲劇性變化便可見一斑——據華東師大高等教育研究所教授、上海市教委高校專業評估專家唐安國介紹,1980年,國內大學本科專業數為1039種,但由于過去按照傳統職業分工劃分的專業存在過細、范圍過窄、不適應時代需要等問題,此后經重新規范調整,到1998年已“瘦身”至原來的1/4,僅249種;而接下來的10余年是社會飛速發展、高校大規模擴招的黃金時代,專業數又隨之急速增加,與新興產業結伴而來的新專業令人目不暇接,保守估計數量至少要翻兩番。
另外一組數字背后蘊涵的信息更耐人尋味:1998年,被視為“天之驕子”的中國在校大學生(包括本、專科)人數為340多萬;2008年激增至2000多萬,短短10年增加了5倍多,高等教育從精英時代走向大眾化。唐安國告訴記者,一般來說按照功能,大學專業可分為學術導向、職業導向兩種。市場經濟的發展使得用人單位獲得了越來越多的話語權,大學專業也從過去的學術導向為主開始分化,越來越多職業導向的專業應運而生,多元的格局可以說是大勢所趨。與公立大學相比,以生源為生命線的民辦院校千方百計要推出“適銷對路”的畢業生,在新專業設置上更為靈活,諸如報關、酒店管理等一些從前隱藏在外貿、旅游等專業下的小類別也得以自立門戶。
另一方面,在眾多學生、家長緊盯專業的同時,近年來,不少高校卻在花力氣試圖打破專業的界限。從上世紀20年代開始在美國高校興起的通識教育,正被國內不少大學尤其名校所嘗試。比如北京大學的“元培計劃”,實驗班學生進校時只按文、理分類,一般可在第二學年根據自己的志趣提出想選的專業。而復旦大學的“復旦學院”則將所有大一新生囊括其中,不同專業的學生同住一個宿舍,選讀自己感興趣的課程。“新的時代要求人才具備信息搜索、分析判斷、獨立思考以及人際溝通等基本能力。這些東西不是哪一門具體的學科能教給你的。”復旦大學政策研究室主任劉承功教授表示。
專業不是萬能的
事實上,對熱門專業的追求有時候會“事與愿違”。2009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的數據提供方麥可思公司日前發布報告,對法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英語、國際經濟與貿易等一系列近年來廣受追捧,實際上供大于求的“熱門”專業亮出了紅牌。
劉承功告訴記者,所謂的“熱門”專業泛濫,是國內高校專業設置的一大弊病。以法學專業為例,從1998年到2005年,國內高校的法學專業點增加了1.7倍,本專科畢業生人數增加了4.5倍。而2005年一年,全國新聞類專業點就新增了202個。上海市教委的一項調查表明,上海高校重復設置20個以上的本科專業有100多個。于是,一些“熱門”專業的畢業生反而比純理科專業學生更為找工作發愁。與之相比,國外大學更注重對人才的分層次培養:比如美國大學本科并不設法學、醫學等專業,像美國國務卿希拉里是從衛斯理女子學院本科畢業后再報考耶魯大學法學院的。高門檻決定了法律人才在美國的高端和搶手。在國內,已經有大學意識到這一點,比如上海交通大學從2009年起正式停招管理專業本科生,轉為從全校大三工科、理科專業學生中選拔。經管學院管理專業和經濟專業改為本碩博連讀或是碩博連讀。劉承功相信,連讀模式將是國內大學培養高端人才的方向。
根據熱門職業“度身定制”專業的想法還很可能遭遇“計劃跟不上變化”的窘境。互聯網上流行一時的幻燈片“did you know”讓人深思網絡時代知識的更新速度:未來最迫切需要的10種工作,6年前也許根本不存在。看來,想靠一個熱門專業“一招鮮吃遍天”并不現實,有鑒于此,不少大學在考慮增設新專業時越來越謹慎。一位從事大學教務工作多年的人士告訴記者,大約2004年前后,學校就放緩了之前的擴張步伐,在專業設置上開始收縮。“學生們對專業考慮過多,但和你獲得的技能和經歷相比,這并不是最重要的。”布魯克斯提醒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