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改革:要讓人民看到希望
主持人(董倩):
晚上好,歡迎您收看正在直播的《新聞1+1》。
就在最近一段時間,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里面在中南海連續召開了五次座談會,所有的主題都是一個,就是教育,而主持者是國務院總理溫家寶。
(播放短片)
盧金玲(學生家長):
總理聽得很認真,時常地點頭,完了結合孩子的成長,講得很好。就跟聊天似的,一點都不緊張,說話挺放松的,真是敞開心扉了。
解說:
上周六,來自北京東升鄉的盧金玲受邀參加了一次特殊的座談會,地點中南海,而與她面對面交流的人則是國務院總理溫家寶。
盧金玲:
總理聽得都是很認真的,而且也是在每一點都在記,有時候總理當時就給解答,提出的意見和建議。
解說:
盧金玲參會的身份是學生家長,與她同行的有研究生、大學師范生、中學生、農民工、農民以及北京市民。這場由溫總理主持召開的教育座談會,是圍繞著人們關注的,還正在制定中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讓學生和家長代表們對教育提出意見和建議。
引人注意的是,像這樣關注教育的座談會已經是從1月11日到2月6日第五次舉辦了,并且每一次都是溫家寶總理親自主持召開的。不到一個月的時間里,五個半天的時間,密集的教育座談會,其重視程度不言而喻,而五次座談會主題各有不同。
1月11日第一次座談會,以高等教育改革與發展為主題;四天后召開的第二次座談會鎖定職業教育;2月4日,探討基礎教育;隨后召開的是教育管理體制座談會,請來的則是一些教育管理系統負責人;而上周六召開的座談會,則是首次把學生和家長代表請進中南海,與總理面對面。
縱觀五次座談會,內容涵蓋了各級教育,而受邀之人也包括了學校、家長、學生,也包括了家長代表,而他們的意見將為《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提供參考。2008年8月底,我國啟動面向2020年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制定工作,并成立了由溫家寶總理任組長的領導小組。
對此,溫家寶總理曾經表示,研究制定《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是本屆政府必須著力做好的一件大事。一年多以來,已經數十次譯稿,形成了綱要初稿。之所以如此重視溫家寶總理在第五次座談會上的講話影響是最好的解釋“教育是一個國家發展的基石,教育改革和發展是關系國家和民族未來的大事,也是每個家庭和學生關心的大事”。
《第一財經日報》今天就在A3版發表文章,標題引用了溫家寶總理在座談會上的話“教改要讓人民看到希望”。教育一度與住房、醫療并列齊名,被公眾戲稱為“壓在人們頭上的新三座大山”。在醫改終于破局的時刻,對教育改革的期待已經日益強烈。
“為什么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杰出人才?”還記得錢學森老人在病榻上時曾多次向前來探望病情的溫家寶總理提出這樣的一個問題。在物質極大繁榮的時代,“錢學森之問”問出了教育之惑,如今在大步向前的教育改革之路上,人們期盼著能看到更多的信心與希望。
主持人:
今天我們演播室特別請到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研究員程方平先生。
程先生第一個問題,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內,五次由總理主持召開這樣一個教育的研討會,討論的是一個關于未來12年教育中長期的發展綱要,釋放出來的信號是什么?因為它的密度是如此頻繁。
程方平(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研究員):
我個人理解,首先是說明我們在經濟不斷發展的過程當中,教育的問題也是迫在眉睫了。一個是教育本身發展需要我們來探討制定相關的規劃。再有就是從老百姓的愿望,從教育本身的發展,它也急迫地像一個新的規劃給大家帶來希望,給大家帶來改革的方向。
主持人:
您剛才說的急迫,因為我們每個家庭都會面對一個教育問題,這種“急”我們看也體現在溫總理的講話里面,因為他在前不久有一段講話,他說“教育質量亟待提高,教育投入亟待增加,教育體制亟待改革”。一連用了三個亟待,就是從溫家寶總理嘴里說出來這種急,它背后又是一種什么意含?
程方平:
我覺得首先就是作為一個國家的領導人,作為國務院的總理,他在推進中國發展過程當中,看到了人才的重要,看到了人力資源素質的這種重要性,所以才極力推進教育方面的改革。我們現在的社會發展到了今天國際競爭,國內諸多的問題都在人才方面、人的素質方面表現出來。這個問題如果不抓緊解決,我們很多教育問題越積越深,就會給國家帶來一些深層的安全隱患。
主持人:
跟我們的所處的現實的背景有沒有關系,因為我們現在反復強調,要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跟這個背景有關系嗎?
程方平:
跟這個背景,我覺得是有密切關系的。比如溫總理在去年年初的一個《百年大計教育為本》的一個講話當中,他在教育重大問題的第二個問題,特別提到了一個方面,就是農村教育。農村教育在過去都涵蓋在各大中幼里面,但是他這回提出來,一個就是我們過去的發展方向是城鎮化,都是城市的發展,而農村的發展相對來講是一個弱勢方面。而在十七大報告里面提到了發展新農村,城鄉和諧,這個也是在調整一種發展方式,那么跟它相應的農村教育,它跟城市教育和偏重學術的教育,它還是有一定的區別的。在這些方面的一些調整,我覺得都是跟國家發展的總體的大方向是一致的。
主持人:
剛才我們也引用了溫總理的一句話“教改要讓人民看到希望”,當這樣的一份引導未來的十來年的中長期的綱要擺在人們面前的時候,雖然現在征求意見,普通的人民群眾能不能從中看到自己迫切認為需要解決的問題能夠得到解決,從中看到希望?
程方平:
這次中長期規劃因為它涉及了很多方面,在每一個方面,都根據調查研究,抓住了一些重點問題,這些重點問題的解決,可能會使各大中小學教育的各個方面有所改善。但是中長期教育規劃跟教育的政策法規還不完全一樣,它是在我們未來的3年到12年之間,我們各類教育發展的一些具體的目標,由于這些方向確定了,可能會在體制改革、法制建設,包括教育質量的提高以及教育公平等方面可能會有一系列更具體的措施,而這一些措施可能就是我們廣大的民眾特別期望看到的。
主持人:
因為您是研究教育方面的學者,當您去看,并且解讀這份《發展綱要》的時候,可能會從更加專業的角度去解讀。您幫助我們普通老百姓分析一下,就是從這份《教育發展規劃綱要》里面,我們能受的最大的益是什么?
程方平:
首先,我們講到在溫家寶總理他的一些講話中,特別提到了“保證國民最基本教育權的主要是我們的義務教育”。過去我們的義務教育由于經濟發展,還有制度的一些問題,我們的義務教育做得不夠均衡。過去大家認為是經濟上的問題,現在我們經濟發展了,我們發現它還存在問題,而且有一些老百姓感覺比較著急的,就是我們的擇校,包括我們的教育發展不均衡這些問題,這次放在一個非常重要的位置上,大家來討論,來想辦法去解決,也作為一個改革的目標,我覺得這就很好。
主持人:
當我們看這個《綱要》的時候,從2008年底到現在一年多的時間了,現在還在征求意見,從短片里面給我們提供的信息是幾十次一起搞,他這么做的做目的是什么,是希望讓方方面面都能夠滿意嗎?
程方平:
我覺得這也跟過去的方式不一樣。過去我們行政部門商量完了就推出來,這次我覺得一方面是在制定的過程當中就廣泛地征求意見,因為據我了解也通過了很多渠道,包括媒體、網絡在征求意見,我覺得這個就是一種民主參與的。就是制定出來的東西,不僅代表了行政意志,也代表了大家的一些愿望。這就是說我們規劃跟我們的法制都在向民主化的方向走。我覺得一個規劃,要是得到更多的人認同,它的發展就會減少很多阻力,能夠更好地去實行。
主持人:
關于這樣一個《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的規劃綱要》,顯然公眾是寄予厚望的,但是這樣一個中長期的綱要,到底能為我們帶來什么?我們的節目稍后討論。
(播放短片)
解說:
“推進教育體制改革,改變教育的行政化傾向,力爭用十年左右的時間,基本完成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大力提倡教育家辦學。”這樣的標題今天紛紛出現在各大媒體之上,他們都來自溫家寶總理在座談會上的講話,幾乎每一句話都引起了社會的共鳴,這也足見人們對于教育改革的期待。也正因為如此,《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自從提出制定開始,就被寄予了厚望。
早在2008年8月29日,溫家寶總理主持召開國家科研領導小組第一次會議,審議并原則通過《規劃綱要》制定工作方案,正式啟動了研究制定工作。十天之后,2008年9月9日,8位中小學基層教師被邀請進了中南海一起過教師節。在這次活動之中,這份《綱要》同樣是討論的主題。2009年1月5日,各大媒體刊登了溫家寶總理的文章《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溫家寶在文中表示,“這是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第一次教育規劃,制定一個讓人民群眾滿意,符合中國國情和時代特點的規劃,對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乃至整個現代化事業具有重大意義”。而就在政府通過各種途徑加速制定綱要的同時,2009年教育熱點事件的一再涌現,也從另外的一個角度表達著對于出臺的迫切。
長春、重慶、徐州、成都等地,堅決封殺奧數,斬斷奧數與升學掛鉤的生命線。但是這樣的動作既讓公眾拍手叫好,卻也產生了斬草未必除根的懷疑。山東將學生綜合素質評價作為高考招生的參考依據,打破了“唯分數論”的舊有人才評價體系,這樣的嘗試也引發了人們對于潛規則的擔憂。
北大率先實施校長實名推薦制,一時之間也是眾生喧嘩。在教育公平和不拘一格降人才之間輿論左右搖擺,一系列的事件似乎都說明了人人期望的教育改革,迫切需要一份綱領性的文件作為指導。如今,時間已經悄然來到了2010年,按照教育部長袁貴仁的說法,“這將是一個教育改革之年”。
主持人:
大家都在期望著教育改革,我們看,剛才短片里面提到了,在過去的一年,實際上在很多方面,都在進行著嘗試,但是這些嘗試推出來以后,大家反而有很多的質疑,改是改了,但是改的還不滿意,大家還有很多問號,您怎么看這種現象?
程方平:
我是這么來看的,因為教育問題是大家非常關注的,從幼兒園到成人,教育都在探討改革。有一些大家非常關注的,比如像高考、招生、教育經費、教育均衡,包括農民工子弟的上學問題,這些問題在一個政策出臺的時候,剛才講了大家一方面是拍手叫做好,一方面還有一些隱憂。這些隱憂主要來自我們的一些配套政策,比如有些事情看著是教育問題,其實可能是社會問題,可能是財政的問題,可能是人事的問題。有些方面,其它的制度如果不跟上,我們的教育改革的風險就會加大。這些方面都需要從國務院這個層面去做協調,去做調整,使教育改革和發展的這種整體的環境能夠讓它更好。
比如說,我們高校的自主招生,大家都覺得這是開了一個口子,能從原來單獨講分數變成能夠讓一些有特殊才能的,或者有特殊愛好的學生,能夠脫穎而出。
主持人:
這是體制創新。
程方平:
這是體制創新。但是大家一直擔心的就是這個過程,能不能公開,能不能夠公正,有沒有權利約束。所以我就覺得在這方面說明了我們教育的改革大家既希望又害怕,怕的是什么?怕的是我們其它的配套政策,配套的環境跟不上。
主持人:
換句話說,教育體制改革不僅僅在教育之中,也在教育之外。
程方平:
對,也在教育之外。包括比如我們現在的新一代,他們的責任感,他們的這種社會服務的意識,你比如從一些孩子來講,從這次汶川地震,看到很多年輕都有這種熱情,但是我們也發現,教育方面還存在著很多的問題,比如說好像不如以前的孩子那么講規矩了。
主持人:
您說教育體制改革僅僅是教育部門一家的事情嗎?還是需要各個部門齊頭并進,在國務院的統籌之下共同推進呢?
程方平:
我覺得這就是問題所在。溫總理多次舉行座談會,也是想從各個方面來發現制約教育的一些問題,包括體制的問題、輿論的問題、社會文化的問題、法律的問題。
主持人:
比如說?
程方平:
比如這次我發現在座談會里,有一些企業的代表,比如我們這幾年要推進職業教育,國務院開了三次會,國家投入了大量的資金,但是職業教育好像發展的難題還是沒有完全找到破解的思路。我們就會想,企業來支持職業教育,它有什么動力?我們從國外的一些經驗來看,它應該有免稅,或者有一些技術創新的利益,它才能夠和職業教育的發展能夠拴在一起。這些方面,我們的一些相關制度和相關法規還不健全,如果在這些方面調整好了,可能就會進入一個良性發展的軌道。
主持人:
您剛才上的這番話,在中長期的綱要里面,能夠得到很好的解決嗎?這個問題。
程方平:
我們在中長期的發展綱要里頭,職業教育這一塊兒,包括咱們剛才涉及的高等教育、普通教育都有這一些方面的內容。但是具體落實一個有一個時間的期限,因為2012年,或者2020年它有一個時間的期限。還有一個,它還要有一些配套的工作要做,比如我們相關的一些教育法規、經濟的政策、有導向型的政策,我們如果能跟上就會更好。
主持人:
打個比方來說,就好像是經濟體制改革到了現在,現在是需要多方面的改革一起跟上的時候,再指望經濟體制改革,恐怕就再不能繼續縱深下去了。
程方平:
對。因為我們教育體制改革從1985年就提,一晃就20多年了。這個教育體制改革單獨改是很困難的,它后面都跟著很多這種現實的問題,包括我們的一些現在看來還是體制性障礙的一些問題都需要在國務院統籌之下,做宏觀的、系統的、大范圍的調整,這樣才能使我們的教育改革能夠保證比較圓滿的,或者說正常地向前發展。
主持人:
程先生,一個具體的問題,因為我們在總理的談話到看到這樣的一句話,他說“用十年的時間完成義務教育的均衡發展”,我們再想,我們剛才說的那番話,政府感到了一種“急”,但是這種“急”體現在具體的里面,要體現在十年的時間才完成這個義務教育的均衡發展,怎么理解這種“急”,但又是十年?
程方平:
我覺得一個就是我們從2006年政府非常明確地表達了自己要承擔的這種責任,這個是一個很大的進步。但是義務教育均衡化的發展它不是一個只投錢就行的問題。比如過去我們一方面是投入不足,欠債,一方面積弊很深。我們現在的城市的學校,鄉村的學校,重點學校和薄弱學校它的差別是很大的。如果一刀切了,有好多遺留問題不能很好地解決,必須要在磨合當中不斷地完善。但是如果不做,這個積弊會越來越深。所以從現在開始做可能在十年的時候,能夠把它做好,我覺得這也是中國教育的一個大的幸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