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大學校長顧海良日前表示,中國某些高校將面臨破產危機。此言一出,引發社會廣泛討論。對此,中新社記者專訪顧海良,他進一步指出,高校若不根據就業和經濟社會發展需要來辦學,找準自身的定位和特色,“破產”的局面將成為現實。
對于當前許多高校都在以“世界一流大學”為目標,追求“高層次”,以爭取碩士或博士授權為目的的辦學現象,顧海良認為,更多的高校,包括更多的獨立學院和民辦高校以及大量的公辦高校,應該辦成專注于為當地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才培養需要的“社區大學”。
“這并不只是中國特色,而是世界高等教育發展的普遍規律。”顧海良說,許多國家在高等教育發展史上都有過這種盲目追求“高層次”的階段,進入大眾化和普及化教育階段以后,都逐漸關注需求,出現高校的分類、分層和分級。
他舉例說,最典型的是美國“加利福尼亞模式”。加利福尼亞大學有伯克利分校、戴維斯分校、洛杉磯分校等頂級大學,也有很多專科性大學和社區學院。二戰后加州制定了非常嚴密的高等教育辦學格局,實施有效的大學布局規劃,主要就是根據加州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才的需要。這種大學結構布局被公認為是20世紀加州經濟飛速發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加州的這一辦學模式,也被看作是美國“大學精神”的一種體現。
“重視結構、布局,重視與就業和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相匹配,將是未來幾年高等教育發展的重要理念和必然取向。也是高校避免破產之道。”顧海良說。
“要根據就業和經濟社會發展來調整專業和課程設置。”談到高校應如何走出困境,顧海良指出,高校專業設置需要對就業有科學的預測。“當一個學校的專業結構和社會人才需求的結構發生重大摩擦和矛盾的時候,就可以認為這個學校已經在走下坡路了。長此下去,面臨破產就不是可能而是現實了。”
談到“按需辦學”的思想是否太過“功利主義”,顧海良認為,“不問知識的功用,只為好奇追求知識”是精英教育階段大學的辦學取向,和大眾化階段大學的辦學取向漸行漸遠,已經不完全適用了。
資料圖:武漢大學校長顧海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