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過后職業規劃要跟上
每年高考過后,都會有很多本三分數線以下學生來到我們南京航空航天大學自考本科招生辦公室咨詢。然而,不少家長咨詢時,對孩子該選什么專業做的功課不夠。都會有不少家長咨詢我,該讓孩子報讀什么專業。很多一來就問我,報讀什么專業好?曾聽誰說,某某專業好,究竟是不是。這樣的問題,根本無從回答。社會上并沒有什么最好的專業,關鍵是要適合孩子。”面對家長的提問,我多會建議家長和孩子一起商量讀什么專業,但很多家長卻說:“孩子不懂,自己根本拿不了主意。” 但是我認為,這是對孩子的不尊重,父母需要的是幫助孩子確定專業,讓孩子自己選擇,并對自己的選擇負責。
高考后選擇什么專業,直接關系考生未來的職業發展,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轉折點。“適合的才是最好的”,已經成為不少專家的共識。然而,要選擇適合自己的專業,必須從了解自己開始。而認識自己并不是個容易的過程。
資深職業規劃師表示,現代心理學家在這個方面做了很多努力,其中尤以霍蘭德(John Holland)的人格—職業類型匹配為代表,通過人格特征分析人們適合的職業。人格特征是人的心理特征中較為深層的特點,會影響人們的行為偏好、做事風格,以及對待事物的態度。因此人格特征測驗是學生認識自我的重要工具。
個案:小王,理科生,學習成績中等。父親是工廠主,希望小陳今后能繼承他的事業。小陳自己對財會工作感興趣。
人格特征測驗測試結果:小陳比較關注細節、做事認真仔細,喜歡分析數據,愿意做一些與數據打交道的事情,在推理和解決問題的時候也喜歡使用數據。對重復性、枯燥的事情可以善始善終。有比較強的個人原則和責任感。相反,小陳不喜歡管人和影響別人,容易緊張焦慮。不喜歡處理沖突,也不認為沖突需要協調。職業規劃師建議:小陳目前來看比較適合選擇財會專業,有機會的話可以選修管理學。讀大學后,需要多參與團體活動,學習遇到沖突時如何積極協調。
職業發展,與社會發展息息相關。除了認識自己,還需要了解社會,判斷社會的發展趨勢。尤其是當今社會飛速發展,互聯網更是改變了不少社會業態,不少行業異軍突起,不少行業日漸式微。職業規劃時更需根據這些變化,順勢而為。
現在80后、90后的通病是眼高手低,知道得多,能做好的少。作為普通人來說,定位時更應該是一種平民的心態,先做好平民,有機會再做精英。另外,職業指導中認識自我是第一步,后續還需要通過自己的強項進一步帶動和鍛煉自己的弱項,使自己未來有更寬廣的適應力。
人一生所獲得的成就感和幸福感,很大程度取決于能否找到一個適合自己的職業。而我們的教育通常是用12年來抓分數,用1天的報考時間來選擇人生! 學校和家長要幫助孩子喚醒潛能,根據孩子的性格稟賦找到職業傾向。高考后‘臨時抱佛腳’,只會使孩子上大學之后對專業不了解,對職業不喜歡。
國外通常會在小學、初中和高中學習過程中不斷確定、體驗和修正目標。相形之下,中國對中學生的職業規劃教育幾乎還是“一張白紙”。高中階段不能再以考上大學這個單一目標來引導學生,除應試外,高中生需要知曉職業生涯的概念,通過一系列的職業體驗了解社會對人才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