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個檔案全宗,檔案13萬余卷,會計檔案64828卷,教學檔案43917卷,科研、基建檔案10578卷,文書檔案6996卷和2950件,人事檔案5158卷,實物檔案2903件……這是南航歷史檔案的一組大數據。截至目前,學校檔案館館藏數量已超過13萬卷,檔案利用每年超過五千人次,而且這一數據還在持續遞增。
從一定意義上說,檔案是極為“脆弱”的,具有不可還原性,一旦遺失、損毀將無法彌補,所以在檔案利用之前,如何科學地保存就顯得殊為重要了。為了更好地實現館藏資源的保存和利用,檔案館抓住校園信息化建設的契機,對檔案管理平臺進行了軟硬件改造,定制開發了功能更為完善的檔案管理及信息發布系統,實現了檔案工作全過程控制和管理。
“目前我們已經基本完成了全部館藏檔案案卷級、文件級目錄的錄入工作,建立了館藏檔案目錄數據庫,而且對于利用頻繁的文書檔案、教學檔案和實物檔案進行了數字化轉換工作,建立了全文數據庫。今后師生們查閱檔案就更方便快捷了。”檔案館館長王偉說。
走心:讓檔案“服務到家”
工作證、戶口簿、房產證、保險單、病歷記錄資料等等,不少老師都曾為如何整理存放這些記錄自己和家庭成員“成長足跡”的重要資料而發愁。記者從檔案館了解到,學校從2014年開始就印制了3000份“家庭檔案建檔指南及家庭檔案盒”,免費發放給教職工,并舉辦家庭檔案知識宣傳展,為家庭重要資料的存放和使用提供方便,使家庭生活更具條理化。這在當時南京各高校中還是第一家。
“從事檔案工作時間越長,對一些重要資料不慎丟失的現象越感到惋惜。我們想從普及‘家庭檔案’意識做起,幫助更多老師了解檔案、重視檔案,關注檔案,參與檔案,只有檔案走進師生生活,檔案工作也才能真正‘活’起來。”檔案館工作人員介紹道。現在,這項服務已經連續開展三年了,從最初的鮮有所聞,到現在的人所共知,教職員工的歸檔意識開始逐漸養成并不斷強化。據工作人員介紹,“家庭檔案”收集范圍非常廣泛,包括嬰幼兒成長檔案、學生時代檔案、工作足跡檔案、醫療保健檔案等10大類,它完整攝入了每個人一生中重要的生活“鏡頭”,也成為一個家庭“成長足跡”具體而生動的“濃縮版”。
建檔有其科學方法所在,檔案館為此還精心制作了一份建檔指南手冊。手冊中對“家庭檔案”的科學分類整理方法具有詳細的介紹,將所有檔案目錄裝訂在一起,就形成了“家庭檔案”全引目錄,既便于家庭檔案檢索利用,也便于對其中內容進行不斷更新完善。王偉說:“根據法律規定,家庭檔案歸屬個人所有,家庭對家庭檔案有轉讓的權利。最初的時候,檔案館的相關配套工作還不成熟,當時的‘家庭檔案’還是由所在家庭成員專門負責保管,我們提供業務指導。現在,經過學校這幾年的大力支持,檔案館開始逐步具備接收老師們寄存或自愿捐贈的‘家庭檔案’的能力,也就可以從專業角度更好地做好檔案的相關保存和維護工作了。”
舒心:數據多跑路,師生少走路
檔案工作不僅需要服務在校師生,也要為已經畢業的校友解難事、辦實事,做好后勤保障。曾經為了拿到一份在校成績單愁壞了鄧焱如校友。鄧焱如是我校1995屆畢業生,現在昆明工作,有一年因為辦理出國手續,急切需要中英文成績單各一份,由于路途遙遠,南京又沒有親朋好友代辦,這讓鄧焱如一時沒了主意。就在鄧焱如一籌莫展的時候,我校檔案館接到咨詢電話后,主動提出幫他代辦并將成績單郵寄到昆明。這樣一來,包括翻譯費及郵寄費,鄧焱如只花了103塊錢。檔案館的這一主動服務措施,不但避免了校友外地往返的路途之苦,更為對方節省了上千元的往返路費。收到成績單后,鄧焱如幾次打電話向學校表示感謝:“這么多年了,母校還是讓人感到那么貼心,那么溫暖。”
一直以來,師生有一種普遍的感受,檔案館多是采取以現場查檔為主,電話查檔為輔的查檔方式。隨著學校深化校內綜合改革的開展,如何進一步適應改革新形勢、新要求,呈現工作的新局面,成為“檔案人”面臨的又一個“思考題”。“如果換成是我,難道我想僅僅為了一份簡單的成績單就大老遠飛回來嗎?我希望學校能有一種怎樣的服務方式?”對此,檔案館的選擇是,變被動為主動,急師生之所急,努力實現檔案服務思路的新突破,服務范圍的新拓展。用他們的一句話說就是:“盡最大努力為檔案利用者解決問題,盡量做到讓每一個檔案利用者滿意。”
在這一檔案工作理念下,近年來,檔案館一改“重藏輕用”的思想,樹立起“藏要用”的觀念,變“坐守”檔案庫等待別人來查檔案的“以我為主”,為“以用戶需求為主導”“以利用者為中心”的服務觀念,積極創新服務方式,擴大服務范圍。過去,學生到檔案館辦理出國成績單、學歷學位證書、在讀證明等事宜,需到檔案館、教務處、研究生院、黨政辦等多個部門蓋章。這種做法從開始一直沿用到2014年,已經嚴重影響了辦事效率和管理服務水平的提高。
為改變這一現狀,檔案館強化主動服務意識。自2015年1月1日起,檔案館開始推行一站式服務,學生到檔案館辦理學籍檔案,包括成績單、學歷學位證書、在讀證明等材料的翻譯、復印,只需加蓋檔案館公章,即可完成全部辦理,切實簡化了辦事流程,方便了學生,提高了效率。也是在這一年,檔案館還開展了“跡憶”畢業班級檔案、學生社團檔案的收集,為學生留存下根源感、身份感和集體記憶。王偉說:“我們也想通過自己的工作,讓師生都能感受到,無論在學校還是畢業后,無論在國內還是國外,母校其實一直在你身邊。”
值得一提的是,為了適應網絡服務的快速發展,檔案館在2017年初正式啟用學籍檔案網上翻譯預約系統,只需注冊登錄學籍信息就能提交相關預約服務,提交訂單后網上直接繳費,選擇到檔案館自取或快遞郵寄服務方式,滿足學生多種需求,真正實現了“淘寶購物式體驗”。
暖心:南航人,他們從未離去
在為祖國航空航天事業征戰的65年里,南航涌現著一個又一個光輝的名字。他們中,有的從南航“白手起家”建校伊始,就與學校結下不解之緣,甘之如飴,奉獻一生。雖然,他們中有的已經魂歸九天之上,但他們的音容笑貌、他們的精神信念、他們的學術風范始終滋養著南航這片沃土。對于學校來說,一代又一代優秀的南航人既是南航精神的代表,也躬身鑄就著南航品格,塑造著南航文化。為這筆巨大的精神財富建檔,不僅是對他們個人的禮敬,更是面向南航歷史的責任傳承。
2016年7月22日,著名核科學家,杰出的國防科技工作者,中國科學院院士我校陳達教授不幸逝世。陳達院士去世后,檔案館主動聯系陳老家屬,盼望能將院士相關實物捐贈給學校,為所有南航人留下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經過努力,檔案館共收集陳達院士實物檔案106件,包括《陳達回憶錄》手稿,代表性論文、著作原件,清華大學學習檔案,學習、備課及工作筆記,生前立功獎狀、獎章,將軍服和軍官證,院士生前使用的手風琴等等。這些實物的絕大部分都在當年舉辦、至今仍在展出的“將一生獻給祖國的核事業——優秀共產黨員陳達院士生平事跡及實物展”中與全體師生見面。
還有今年3月20日離開我們的張世英教授,早在1959年就調至南航工作的他,為我國航空航天教育事業辛勤耕耘30余載,被王適存教授譽為南航“三張王牌”之一。張世英教授去世后,檔案館主動聯系張老家屬,收集張老實物、照片檔案幾十件。通過對這些檔案信息的詳細整理,學校精心制作發布了整整兩組《一代風華 百年世英——深切緬懷著名飛行器進氣道專家張世英教授》的專題報道,為廣大師生全面展示了張世英教授一生對黨、對航空工業、對教育事業的摯愛與奉獻。
這些實物檔案不僅再現了老一輩南航人“干驚天動地事,做隱姓埋名人”的光輝歲月和歷史記憶,更成為了教育全校師生、全體黨員的鮮活教材:“在深化校內綜合改革,爭創‘雙一流’的關鍵時期,如果每一位南航人都能對學校多一點熱愛,對事業多一點擔當,對他人多一點友善,對自己少一點計較,何愁南航事業不興、一流不成?”據了解,從2014年下半年開始,檔案館陸續啟動為院士、“長江學者”等“名師”和一線教師工作建檔的服務。
截止目前,檔案館共收到張阿舟教授、余承業教授、程寶蕖教授、云鐸教授、呂慶風教授、彭成一教授、陳紹廉教授、胡俊輝教授、張玉璧等老師或家人捐贈的實物檔案500多件,此外還有航天學院捐贈的“天巡一號”小衛星全套技術資料等等。“存憑、留史、資政、育人”是檔案工作的服務路徑,更是檔案工作的價值體現,充分挖掘發揮檔案的信息優勢,與學校改革發展事業同向同行,為“雙一流”建設匯聚正能量,檔案工作的魅力也將歷久彌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