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近日,學校黨委印發《關于向“人民科學家”葉培建同志學習的決定》,要求全校各級黨組織結合“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大力弘揚愛國奉獻的時代精神,在全校上下形成團結一致、共同奮斗的濃厚氛圍。學校黨委發出學習的號召后,各院級黨組織迅速行動起來,圍繞葉培建同志政治品格、愛國情懷、奮斗品質和師德風范,積極開展學習活動,掀起了學習葉培建院士的熱潮。
新聞網現開設學習專欄,刊登全校廣大黨員和教職員工圍繞“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開展向葉培建同志學習的心得體會。
爭做新時代南航最美奮斗者
天目湖校區管委會副主任 王偉華
在全校深入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之際,校黨委發出了向“最美奮斗者”、“人民科學家”葉培建院士學習的號召。作為南航的一名普通黨員,通過認真學習葉培建院士先進事跡,深深體會到,葉培建院士不懈奮斗的精神品質,對于建設好天目湖校區,做好校區的服務保障工作,爭做新時代南航最美奮斗者,為實現把學校建設成為“世界一流”大學的目標而蓄力,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做新時代南航最美奮斗者,就要信念堅定
“志之所向,無堅不入”,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堅定理想信念,堅守精神追求,是共產黨人安身立命的根本。葉培建院士自小受到革命家庭的熏陶,立志獻身國防事業 。在國外讀書期間,就向大使館遞交了入黨申請書。國外優越的研究環境、誘人的薪酬待遇,無法改變葉院士對黨和國家的無限忠誠和投身航天事業的初心。50多年來,葉培建院士依靠堅定的理想信念,踐行了對黨和人民的那份承諾。
作為南航一名普通黨員,我們所從事的工作與葉院士不可相提并論,但是我們應該清楚的認識到,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同樣需要我們千千萬萬的奮斗者去共同實現。我們要有信心和勇氣在平凡的崗位上,干出不平凡的事業。天目湖校區的建設,是學校黨委帶領南航人走出南京城,謀劃南航新發展的重要戰略舉措。校區的建設者們要始終堅守初心,牢記實現南航夢的光榮使命,把學校黨委確定的宏偉藍圖繪到底,為南航的騰飛和發展努力奮斗。
做新時代南航最美奮斗者,就要無私擔當
“疾風識勁草,烈火見真金”,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無私才能無畏,無私才敢擔當。葉培建院士獻身航天事業,始終堅持黨的原則第一、黨的事業第一、人民利益第一,敢于較真碰硬,對工作任勞任怨、盡心竭力、責任擔當。他從一名普通技術員到項目總師、總指揮再到“最美奮斗者”榮譽稱號獲得者,講的最多的始終是團隊的奮斗故事,對于個人貢獻只字不提,來南航工作,他不提待遇,全身心投入到學校的發展、學院的建設和人才培養工作中。
葉院士作為我們身邊的榜樣,讓我們深深體會到,要建設好南航天目湖校區,就要學習葉院士“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無私擔當精神。天目湖校區從2018年4月奠基到2019年9月投入使用,短短一年多時間,完成了16萬平方的建筑面積,創造了南航校園建設和溧陽建筑史上的新記錄?;仡櫼黄诘慕ㄔO,時間緊、任務重、標準高,面臨諸多困難,如果沒有責任,沒有擔當,沒有面對種種困難的勇氣,我們就無法完成一期的各項建設任務。目前二期建設任務已經啟動,建設任務是一期的兩倍,這要求我們發揚無私擔當精神,接續奮斗,一鼓作氣將天目湖校區建設成為“三十年不落伍”的一流校園。
新時代南航最美奮斗者,就要勇于創新
“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習總書記強調,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源泉,也是中華民族最鮮明的民族稟賦。葉培建院士“敢于吃螃蟹”的故事讓我們感觸良多。航天器是國之重器,它所承載的技術是要不來、買不來討不來的。葉培建院士正是依靠“創新”這個法寶,帶領研制團隊突破重重困難,創造了多個第一,實現了嫦娥系列研制的重大突破,為祖國的航天事業做出了重大貢獻。天目湖校區作為南航第一所跨城市辦學的校區。面對新的城市、新的校區、新的運行管理模式、一大批新的員工,從規劃到建設再到運行和管理,處處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困難。所以,“創新”也是校區建設和管理者們必須抓住的“牛鼻子”。
在校區規劃建設方面,校區建設者們創新校園設計理念,將“人本化、園林化、信息化、特色化”融入到校區建設全過程,并大膽采用圍合式的建筑風格,為學校探索書院制的人才培養管理模式奠定物質基礎。在校區規劃建設過程中,建設者們始終從學校發展大局出發,對外調研取經,對內溝通需求思路,力求建設出師生最需要的校舍、實驗室,科研用房,努力實現1+1大于2的功效。在運行管理上,校區管理者們創新管理服務和保障方式。進一步提升工作效能,打通影響、妨礙師生教學、生活、科研的痛點、堵點、難點,對校園交通、秩序、綠化、教室運維等實施規范化管理;對維修施工審批、住宿預約等實施流程化管理;對水電節能、物資使用等實施精細化管理;對安全、衛生、特種設備等實施標準化管理;設立師生服務大廳,以師生需求為導向,對運行保障實施動態跟蹤管理,將“師生至上”的理念貫徹到校園運行保障的始終。在近期開展的“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的調研中,校區的師生員工對校區建設和運行保障工作給予了較高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