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商務怎樣玩轉農村經濟?現在是大家比較關注的話題!自淘寶、京東等下鄉刷墻以來,電商下鄉的話題一下子火了起來。的確,電子商務在中國發展十幾年了,而農村這塊蛋糕卻未曾被挖掘。看到一些專家和記者對此事件的分析,頗為感慨。作為一個每年年底都要回農村的娃,小編覺得電商下鄉之前需要解決以下幾點問題。
物流問題真的就解決了嗎?
雖說不少快遞公司在鄉鎮一級開設了網點,阿里巴巴與郵政進行深入合作,京東把自建物流進行到底等等,但農村的物流問題沒這么簡單。
農村人口分布較為零散,人口密度相比城市要小的多,村與村之間相隔幾公里在中西部農村非常普遍。就目前狀況來看,無論是三通還是郵政,都只是在鄉鎮和人口規模超大的村落開設了網點,但對不少農民來說領個快遞跑個六七公里司空見慣。但從目前農村的購買力來說,如果在每個行政村一級來建設快遞網點,快遞小哥只能喝西北風了。如果在農村也實行送貨上門的話,快遞公司的運營費用也會大大增加。
農村的人口現狀有利于網上購物嗎?
不少人拿農民工返鄉潮時對電商的極大需求來證明電商在農村大有可為。不少外出打工的年輕人在城市里養成了網購的習慣,在返鄉之時也希望在老家也能進行網購,也紛紛為物流覆蓋不到而抱怨。電商確實有必要向農村擴展。
不能忽略的一點是,這些外出務工的年輕人每年有10個多月是在城市工作的,在家的時間只有一兩個月。如果把返鄉潮稱為電商旺季的話,那么淡季的時間要比旺季長得多。除了返鄉潮,大部分時間留在農村的人口以老人和留守兒童居多,近年來國家逐漸解決了外來兒童的就學問題,長期留在農村的人口呈現出空穴老人居多的趨勢。那么在淡季做電商,誰去教老人使用電腦呢?
盡管一些留守的孩子和在家工作的年輕人紛紛觸網,網購在他們之中也頗為流行,但少則五六公里多則數十公里的距離去領快遞,對年輕人來說不算什么,但對于留守在家的孩子呢?
利益糾紛該如何解決?
在電商之前,農產品的銷售已經有了成熟的渠道,從農民到采購商再到小販,不少人以此為生。農民直接做電商了,采購商和小販該如何謀生,恐怕這是地方政府所不愿意看到的。
不少縣市都開通了自己的電子商務平臺,一是為了幫助農民把產品賣出去,二是地方官員在為自己做政績。淘寶京東等電商平臺從用戶到渠道都比地方政府自己的電商網站要成熟得多,也更有優勢。淘寶京東們的大規模介入,地方政府會開心嗎?
隨著經濟的發展,農村對電商平臺來說越發重要。但進軍農村市場不是靠花多少錢砸出來的,物流是要做,找到適合農村的切入方式逐步發展才是最重要的。下鄉刷墻能解決宣傳上的一些問題,但一股腦地砸錢進去,恐怕會陷入這片泥潭之中。我只能說:電商下鄉,是件知易行難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