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內人士細數高校招生內幕
業內人士曝光的高考招生偏門一覽表
近日,某名牌大學業內人士化名一葦,推出重磅新作《招生門》,揭露招生潛規則。屢屢曝光的招生丑聞折射著“象牙塔”內的紛亂“生態”,考試的不公平將會導致諸多的社會問題。高校招生中有哪些“潛規則”?其操作路徑是怎樣的?本書作者接受本報專訪,講述招生背后的重重黑幕。
招生辦眾生相大曝光
日前,中央音樂學院一位70多歲梁姓博士生導師主動到學校紀檢部門坦白,承認自己與一名鄒姓女學生發生肉體關系并收受賄賂。這一發生在中國最高音樂學府的“潛規則”丑聞,立刻成為轟動一時的熱門話題。該教授曾承諾利用關系幫助該女生考上博士卻沒能成功,擔心女生將此事曝光,故決定主動交代并退回贓款。
《招生門》以著名學府“濱江大學”為病例,揭開了國內高校招生工作中的病灶。招生辦主任葉子平突遇意外身亡引發的該校種種招生內幕敗露成為情節發展的契機,該校上至校領導下至招生辦工作人員微妙的心理,難以言說的作為以及官場上的權謀運作等被一一道出。
《招生門》作者一葦長期供職于國內某名牌學府,多年的耳濡目染、深入研察,使其對高校招生內幕有著獨特的理解和感觸。作者坦言,《招生門》中描寫的冒名頂替、“點招”指標競拍、爭搶狀元生等情節,與網絡和社會上同類熱門話題的相關度極高,這些話題是引發作者創作激情的原因之一。
高校招生辦主任們不僅在各大高校招生工作中互通有無,形成了同行關系網,彼此啟發,用足政策,劍走偏鋒,神不知鬼不覺地成就了各種關系戶的“美夢”,他們自己也收獲了諸多“資源”。作者一葦告訴記者,“這些現象在現實中不乏事實支撐,毫不夸張地說,生活中比小說講述的、公眾看到的更有戲劇性,也更有震撼力。”
高校因招生而滋生的腐敗是否已經成為普遍現象?針對這個問題,作者表示,“大家看到的新聞,是現實的喜劇,小說中眾多主管高校招生的校領導,尤其是各高校的招生辦主任們,環環相扣,各有魔力,皆有神通,他們演繹了一幕幕令公眾匪夷所思而又實實在在的現代滑稽劇,造就了一出出現代人間‘奇跡’。”
家長如何應對招生潛規則?
一葦認為,“所謂高考招生工作中的潛規則,其實是因為我們現有的高校招生政策中有考生家長不太熟悉的地方。希望家長們看了這本書以后,對自主招生、藝術特長生、體育特長生(高水平運動員)等特殊的招生政策有所了解,在對孩子的培養中做到有的放矢。我國的高考政策秉持著多元發展的格局,對于在某些方面有特長的孩子,可以從小就加以培養,再根據國家和要報考院校的招生政策做些應對和準備。而不是像書中那些走偏門的考生一樣,臨到高三前那個暑假才臨時抱佛腳。如清華大學前些年通過降分50分錄取的少年作家蔣方舟,就是從小學起就開始在報刊上發表作品,中學就已經出版了幾本書。這是近年來清華招生的一個成功案例。
因為不熟悉招生政策又升學心切,社會上存在著將招生規則神秘化也就是把明規則渲染成潛規則的現象,這中間不排斥一些趨利之徒為了自身利益蒙蔽家長的情況。“對于種種騙局,我要提醒考生家長們注意。招生工作中的騙局一般和招生中介有關,招生中介往往假稱和高校或是招生辦有關系,利用家長不熟悉招生政策或者錄取程序招搖撞騙?,F在,高考錄取越來越透明,家長們遇到此類事情,不要急于打通、打點關系,輕信招生中介的謊言,有什么問題可以直接和學校聯系。”一葦說。
對話一葦:
特殊招生比例并不大
廣州日報:這幾年有關高考招生的各種新聞和內幕屢成熱點事件,經常被人冠以“招生門”之名。這本書起名為《招生門》是否和這個相關?
一葦:《招生門》并不只是簡單的高考招生內幕事件的合集,這個“門”字,寓意很多:招生工作不僅是招生辦公室的門面,更是大學的門面。但是有一些心存私欲的人,利用高考招生中的某些特殊政策,在光明正大的高考大門之外,又為社會上的特權階層子弟敞開了一扇 “偏門”。
廣州日報:大家一直把這種以權謀私的事叫“走后門”,為什么你說是“偏門”呢?
一葦:去年鬧得沸沸揚揚的“羅彩霞事件”,可以說是前幾年高校招生中“走后門”的典型代表,因為頂替者是通過各種關系打通了關節,讓王佳俊頂了羅彩霞的名字去上大學。但是我書中所描述的那些事例,主要還是一些權貴人物和高校招生人員鉆空子,利用高考招生政策,尤其是類似保送、自主招生、藝體特長生等特殊招生政策,為滿足學校的某種利益乃至一己私欲,招收一些關系戶考生。這種情況既不同于通過高考、光明正大走正門考入大學的,又不同于冒牌“羅彩霞”那樣走后門的。在國家教育部門所允許的范圍之內被某些人巧妙地用來謀取了私利,有點像歪嘴和尚念錯經,所以只能稱之為“偏門”。
廣州日報:這種“偏門”現象在目前高校招生中所占的比例大么?
一葦:應該說,多元化招生的高考改革方向是正確的,國家教育部門制訂的招生政策也是科學的、人性化的。有一些招生政策就是為了選拔被高考這道大門堵住的奇才、怪才、偏才、特才,讓他們得以通過“偏門”進入高校深造。還有一些招生政策是為防止“一考定終身”設立的,旨在彌補高考的缺漏。這些政策大體有以下幾種:保送、自主招生、藝體特長生等等。有些招生類型,只有在教育部規定的特定高校才能施行,它們在有權招生的高校招生計劃中所占的比例很小。問題的關鍵是,政策執行者能否在具體的執行過程中充分體現政策的初衷和競爭的公平性。
也正是因為如此,在呼喚改革高考、拓展人才選拔機制的同時,社會上也有一種聲音,反對高校招生多元化、實行諸如自主招生等政策,主張統一考試、統一錄取。
“藝考潛規則”在某些范圍內存在
廣州日報:招生“門”內的潛規則還有些什么?
一葦:要邁進大學這道“門”,必然先要闖過一些“關口”。凡事都要巧干,怎樣才能省力呢?如果不用“潛規則”這個被重度污染了的詞,還是有一些“小徑”可以走的。
招生辦是大學的“機關”和“門面”,招生辦的工作也不可能以撈“偏門”為主,招生辦的首要責任是為學校籠絡高質量的人才,這是職業道德使然,也是由招生辦乃至高校的生存法則所定。所以,小說中有招生辦挖空心思收羅優質生源,聯絡重點高中作為高校生源基地,甚至還用重獎“哄搶”高考狀元及優才、怪才考生等情節。從這個角度上來看,那些優質中學和高校聯系緊密,招生信息來源廣泛,從高校獲取的優惠待遇和機會也相對多。那么,在中小學教育資源配置沒有實現統一化的現階段,上個好高中,算不算是“捷徑”——或者說,算不算是“潛規則”之一呢?
廣州日報:現在很多家長為了讓孩子上名校而受騙上當,作為業內人士,你有哪些好的提醒或者建議?
一葦:“藝考潛規則”一定在某些范圍內存在,但家長和考生沒必要因此被嚇得望而卻步,反而要用火眼金睛謹防不法分子謀取錢財,必要時到學校及公安機關報警。比如“花錢托關系”這一問題存在多種情況,一些地方藝術院校教師會私下收學生,在考前開辦“藝考輔導班”,在這其中有許多人會利用學生和家長的求學愿望,收取高額費用,甚至以“走捷徑”為誘餌,直接或暗示考生家長送禮送錢,這就形成了索賄和受賄。
還有一種情況是一些以行騙為目的的“考試中介”,以“疏通關系”、“找熟人”為名目向學生家長打包票,有的是撈一筆就走人,有的是投機取巧,在比家長更熟悉招生體制的情況下,如果孩子本身實力就很好,就可以從中謀取不義之財。這類人最難杜絕,每年都會出現,而且越是敢于開價敢打包票的人可信度越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