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參與職業教育在德國很普遍。中國職業教育近幾年已經有了很大進步,但最大的挑戰是企業還沒有融入職業教育中。與企業緊密合作,是職業學校改革培養模式、提高教育質量、適應社會需求的必由之路。
職業教育只有貼近需求、貼近企業才能有發展空間。這是記者日前從2009中德職業教育交流大會上所獲取的信息。“只有企業才是職業教育的主體。”中國職業技術教育學會會長張天保在交流大會上如此表示。
張天保的判斷得到菲尼克斯電氣中國公司總經理顧建黨的認同,“中德職業教育交流大會不僅僅是一個會議,更是一個風向標--體現的是產教結合、校企結合、工學結合的趨勢。”
據悉,中國職業技術教育學會是大會主辦方,而菲尼克斯電氣集團是大會承辦方。自2006年以來,該公司已經連續四次成功承辦了中德職業教育國際交流大會。“中德職業教育交流大會旨在進一步促進中國與德國職業教育的交流,加強與在華德國企業合作、推動職業教育‘產學研’結合。”顧建黨表示。
建立產學研一體化的長效機制
目前,我國職業教育逐步形成了自己的體系,即中等職業教育和高等職業教育兩個層次相連、正規學校教育和短期培訓教育兩種模式并存、職前教育和職后教育兩個階段共同發展的職業教育體系。
數據顯示,2008年,中等職業教育年招生812萬人,在校生規模2087萬人;高等職業教育年招生310萬人,在校生規模916萬人,中、高等職業教育分別占到高中階段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
“我國已經基本形成了大規模培養技能型人才的能力。”全國人大常委、原教育部副部長吳啟迪在會上表示,當前,中國職業教育已經站到了一個新的歷史起點上,進入全面提高辦學水平和教育質量的新階段。
中國的職業教育蘊含著巨大的發展潛力。據悉,現階段每年還有約700多萬初中畢業生沒有機會接受職業教育和培訓,高級技工、技師占技術工人的比例也只有3.5%左右,受金融危機影響,中國目前有2000多萬名農民工失業和超過600萬名的高校應屆畢業生難以全部就業。
張天保表示,國際金融危機的現實也警示我們,靠低成本、低質量的生產方式不能適應經濟持續發展的需要,必須走科教興國和人才強國道路,建設創新型國家。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今后職業教育發展的重點是:穩定規模,提高質量,增強吸引力。
關心和支持職業教育是企業應盡的社會責任,也是企業自身發展的需要。張天保表示,“與企業緊密合作,是職業學校改革培養模式、提高教育質量、適應社會需求的必由之路。在有關法律法規的框架內,探索校企結合互利雙贏的切入點,建立校企結合的長效機制和強大動力,是非常必要的。”
企業是職業教育的主體
一直以來,作為扎根中國的企業,菲尼克斯與其他很多企業都有深切地感觸:企業在市場上難以招聘到既有豐富理論又具備實際操作能力的技術人才;而縱觀社會,我們不難發現,不少職業技術學校培養出來的學生卻找不到與自己所學專業對口的合適工作,這種尷尬現象的背后,是我們培養技術人才的模式相對落后。
而在德國,企業是職業教育的主體之一,利用現成的生產設備對學生進行技能培訓。這樣一來,職業學校無須建造龐大的教學車間或購置齊全的設備,大大減輕了政府的負擔。為鼓勵企業興辦職業教育,德國推出各種稅收政策優惠,如企業用于教育的所有費用都計入成本。有些小企業如提供職業培訓,還可向政府申請一定數額的補貼。
德國職業教育國際化辦公室專家Mi1wa介紹,企業參與職業教育在德國很普遍。中國職業教育近幾年已經有了很大進步,但最大的挑戰是企業還沒有融入職業教育中。
對于這一問題,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溫孚江表示,在職業教育方面,要大力發展企業辦職業教育的積極性。“這是因為職業教育需要大量的儀器、設備以及技術人員,知識需要不斷更新,設備需要不斷更新。如果是鼓勵企業,我們政府通過每一個學生從經濟上、從政策上給予支持的話,有利于企業發揮他們辦職業教育的積極性。”
根據企業需求,努力轉變職業學校人才培養模式,已經成為菲尼克斯電氣中國公司“訂單培養”的重點。據悉,該公司在新近成立的南京職工大學中德職業教育學院上即開設了“菲尼克斯班”.
“每年會從公司選送15-20名工人參加為期3年的職業培訓。”顧建黨透露。
菲尼克斯電氣中國公司的經驗已經在所在地--南京起到了很好的示范效應。據悉,南京市先后成立“中德職業教育學院”、“中美語言學院”和“長江藝術科學學院”等職業教育機構,實現以專業鏈對接產業鏈、以就業帶動招生,建立新的機制、探索新的模式,努力走出了一條有南京區域特色、體現工會組織優勢、符合未來經濟社會發展方向的職業教育改革發展新路。
德國雙元制的中國路徑
中國制造,德國品質,這是中國制造企業的追求。一個顯而易見的事實是,德國制造業的高度發達正是源于德國職業教育的體系完備、模式成熟。相關專家表示,學習和借鑒德國職業教育的科學理念和先進模式,有利于中國加快職業教育的創新發展,有利于勞動者素質提升和科技進步。
而“雙元制”則是德國職業教育體系的精髓所在。
據悉,“雙元制”職業教育體系是一種企業實踐技能培訓和學校理論學習相結合的教育形式。就是整個培訓過程是在工廠企業和國家的職業學校進行,分為商業類,技術類,服務類三大類,以企業培訓為主,企業中的實踐和在職業學校中的理論教學密切結合。
企業的廣泛參與是“雙元制”職業教育體系的重要特征。據了解,大企業多數擁有自己的培訓基地和人員。沒有能力單獨按照培訓章程提供全面和多樣化的職業培訓的中小企業,也能通過跨企業的培訓和學校工廠的補充訓練或者委托其他企業代為培訓等方法參與職業教育。
德國外交部副部長兼國務部長、國會議員Pieper即是“雙元制”交流的積極推動者。在中德職業教育交流大會上,Pieper表示,“推廣雙元制教育必須關注理論知識和實踐的同步進行。”
“動手是最好的學習方法,這就是行動的魅力。”Pieper表示。
作為”雙元制“教育的實踐者和引入者,菲尼克斯電氣中國公司已經先后在全國包括上海同濟大學中德工程學院、天津輕工職業技術學院在內,建立了6所菲尼克斯自動化實驗室,培養出了大量的實用型技術人才。”這不僅僅體現了企業的一種社會責任,也為企業儲備知識人才,推進自主創新提供了保障和支撐。“顧建黨表示。
該信息出自“中國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網” http://www.cvae.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