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校生創業困難很多,但只要選對項目和經營模式,成功的希望就很大。”江蘇省常熟市職業教育中心校大三學生楊緒龍告訴記者,目前他是一款布偶產品的江蘇總代理,每月銷售布偶10萬多個、利潤超過3萬元。今年圣誕節期間,他準備大量圣誕老人布偶、圣誕樹、彩燈等圣誕禮品,在周邊高校、商業中心等舉行多場促銷活動,力爭拿下“圣誕商機”。
2006年,江蘇省教育廳啟動職業教育創業行動計劃,健全創業課程體系,建立校內創業園區,設立風險和獎勵基金,為全省職業院校學生搭建創業平臺,進行全方位創業培訓和指導。3年來,全省職業學校共有近萬名學生像楊緒龍一樣成為“小老板”,他們共創辦小企業近2000個,不僅實現了高質量就業,而且帶動了更多的畢業生實現就業。
“學生創業很難,但并不可怕”
楊緒龍告訴記者,今年5月,他在網上看到杭州咪偶布偶有限公司正在尋求產品代理商,這種布偶產品提供材料和圖紙,購買者可以根據個人喜好制作成品布偶娃娃。他覺得這個產品契合青年人對個性的追求,開始在校園推廣這種產品。由于準備充分,他一個星期賣出1000多個布偶、凈賺4000多元。如今,這個20歲的在校生已經成為校園創業的領頭人,不僅管理著27個代理商,還先后有10多位同學參與他的創業活動。
“為了談業務,經常忙得連午飯都沒時間吃,所花的電話費比以前兩個月都要多。”談起創業初期的艱辛,常州信息職業技術學院模具設計與制造專業的肖建龍至今難以忘懷。今年初,他和同學在做了市場調查后,在學校的大學生商貿創業街開了一家以女生服飾為主,兼營男女生精品鞋的專營店。沒想到,小店一開就遇到很大困難。“校外的服裝店很多,無論價格還是款式,我們的鞋服專營店都沒有競爭優勢。”
為了贏得顧客和市場,肖建龍想出了“訂單式服務”的點子。“同學們需要什么款式的衣服和鞋子,我們就進什么樣的貨。”肖建龍表示,在誠信服務、薄利多銷的同時,他們還開了網店,生意一下子好了很多。
雖然創業項目、經營模式各不相同,但選擇創業的職校生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有著強烈的創業意識和較強的抗挫能力。已經從南京信息職業技術學院畢業2年的李維清,在工作一年后,和2名同學一起毅然選擇創業,創辦了一家文化傳播公司,主打展覽展會產業。
“在學校里練攤的時候,我就有了自己創業的念頭,工作一段時間積累了人脈和資金后,我想把夢想變成現實。”李維清告訴記者,公司成立之初,恰趕上全球金融危機,很多文化廣告公司相繼倒閉。但他們沒有放棄,從兩張辦公桌和一臺復印機起步,不斷拓展業務范圍,如今公司已經為多家企業進行形象宣傳和展覽策劃。“學生創業確實很難,但并不可怕。只要有恒心、多想辦法,總有成功的一天。”李維清說。
“創業不是高學歷者的專利”
“現在大學生就業都很困難,職校學生還可能創業嗎?”
“職業教育讓學生學好技能,找個好工作就行了,搞創業不是自找麻煩?”
“學生搞創業,不安心學習怎么辦,風險誰來擔?” ……
“這些對職校生創業的擔心和質疑,也曾困撓我們,讓我們對創業教育遲遲不敢'出手‘。”江蘇省教育廳職業教育與社會教育處處長馬斌表示,調研發現,創業不是高學歷者的專利,50%的創業者是高中學歷,多數在校生有創業的愿望,一些職校學生憑著一股“初生牛犢”的朝氣進行了成功的創業實踐。“我們認識到,學生創業的最大障礙不在學校,而在學校和教育行政部門。”
馬斌告訴記者,為培育職校生的創業“溫床”,江蘇省教育廳于2006年初啟動職業教育創業行動計劃,全面動員,重點突破,通過健全創業課程體系、建立校內創業園區、設立風險和獎勵基金等方式,讓“敢創新、能創新”的學校和學生先干起來。
在江蘇省首批13所“創業教育示范校”之一的常州紡織服裝職業技術學院,記者看到了已經運行一年的“百草根”商貿集市。在這個'校內小街',由大學生組成的51個團隊分別成立了自己的“商店”,小百貨、手工制品、數碼產品等應有盡有。學生們還模擬擔任“工商”“稅務”“城管”等角色,讓創業者熟悉市場經營全過程,初步體驗“當老板的感覺”。目前,這個校園商貿集市已舉辦15期,共有2000多名學生在此得到鍛煉和實踐。
“沒有不會創業的學生,只有不會引導學生創業的學校。”常州紡織服裝職業技術學院黨委副書記黃衛平表示,學院從課程設置、師資配套、實踐基地、校企地三方合作、創業平臺等方面出臺舉措幫助學生創業,逐步使全體學生具有創業意識,掌握創業基本知識和基本能力,少數學生畢業時或畢業后能自主創業。
“創業打開職校生就業的另一扇門”
“科技不斷進步,設備更新周期日益縮短,職業院校的學生如果不具備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單單掌握了一些支離破碎、片段的知識和技能,很容易被社會淘汰。”常州紡織服裝職業技術學院創意與藝術設計院院長鄧凱認為,創業既是一種意識,也是一種能力,高職院校應該為社會培養一大批創新型應用性的技術人才、管理人才和創新人才,不能定位于培養“技工”,培養技工不叫高等教育。 “大學校培養小老板,小老板成就大事業。”常熟市職業教育中心校校長金玉書認為,學生創業的成功不僅在于學生的創業激情和能力,更在于學校和社會能否提供良好的創業環境。目前,這個學校以師生生活需求為背景,建成校園生活創業園,成功開展車輛養護中心、圖片服務社、極度動漫工坊等十大創業實踐項目。目前,全校已有12名學生成為創業實踐的小老板和個體工商戶,直接帶動50多名畢業生實現就業,間接帶動數百名畢業生實現就業。
黃衛平表示,培養學生科研創新能力是加強校企合作的現實需求。以往校企合作以共建校外實習、實訓基地等形式居多,企業難以找到“利益點”,參與的積極性不高。現在,學校和企業合作開發產品、研究項目,指導教師學生參與項目的研制和生產,實現了學校、企業和學生三方共贏,促進學校就業質量不斷提升。近年來,學校畢業生就業率一直保持在98%以上。
“目前,全省職業學校在校生創業已呈現零起步的生活性創業、立足專業的經營性創業和走向社會的市場性創業三種形式,創業載體從分散向創業街和創業園區轉變。”江蘇省教育廳廳長沈健表示,到2010年,全省將重點建設50個職業教育創業基地,使5%左右的職業學校在校應屆畢業生參與創業實踐。
“以創業教育帶動學生創業,以學生創業帶動社會就業,以校內創業帶動校外創業,創業打開了職校生就業的另一扇門。”沈健表示,創業教育不僅是職業教育培養創業、創新、創優“新江蘇人”的抓手,更是應對當前大學生就業嚴峻形勢的重要突破口。目前,全省高等職業院校九成以上的畢業生已經實現就業。“學生創業不在于項目大小、賺錢多少,關鍵是在創業過程中找到自信、積累經驗,為將來發展打下基礎。”沈健說。